对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2024-05-10 01:27

1. 对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文化对人的影响表现为人的数学素养。随着经济、社会、文化变革的加剧,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数学文化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企业家的“经济头脑”、科学家的“数字地球”,现代人生活工作的“现代化”,种种迹象表明,一个数学化的时代已经展现在眼前,那种远离数学、远离数学生活,固守过去传统的人不仅会被时代所淘汰,而且连基本的生存也潜藏危机。要唤醒国人对数学的关注,在数学教育和培养和提高数学素养上担当起自己应尽的责任。
  一、数学素养的基本内涵
  什么是数学素养呢?数学素养——指人用数学观点、数学思维方式和数学方法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其倾向性,包括数学意识、数学行为、数学思维习惯、兴趣、可能性、品质等等。数学是一门知识结构有序、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进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必须遵循数学学科特性,通过不断地分析、综合、运算、判断推理来完成。因此,整个学习过程就是一个数学知识的积累、方法的掌握、运用和内化的过程,同时又是数学思维品质不断培养强化的过程。显然数学的严密有序性、数学知识的内在逻辑性、数学方法的多样性是我们提高数学素养的极其重要的因素。
  一个具有较高数学素养的人,数学思维特质的外显和内在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数学使人精细”是数学素养特质的外在表现。高数学素养的人往往受过系统的数学教育,数学知识丰富,在生活和上作上常表现出对数的敏感和适应,能够从纷繁复杂的事例中分离出数学因素,建立模型,通过数学进行观察分析,善于用数学的观点说明问题。其个性品质往往给人以精明、精细、富有逻辑的感觉。
  其二,数学锻炼人的思维是数学素养特质的内在特征。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思维本身就具有客观性、直观性、深刻性和灵活性等特征。
  数学思维的客观性。我们认识世界、了解世界,追求的是对客观世界的真实再现。数学思维相对于其它思维,其精度更高、信度更强、效度更可靠,原因就在于数学思维是客观现实的反映。用数学思维的观点、方法去观察、分析客观世界,更能体现真实再现的特点。
  数学思维的直观性。思维本是抽象的东西,如果凭借数学模型,以数据、图形作为载体进行量化分析,可以大大加强其直观性。
  数学思维的深刻性。用数学方法进行思维,不仅可以了解事物的表面,而且可以通过对问题进行根本地了解和透彻地分析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如果没有数学方法的参与,有时我们很难对某些问题进行定性认识,甚至会使问题的解决半途而废。而一旦通过数学方法对事物进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则不难找到事物的本质联系或根本症结,作出合乎现实的正确决断。
  数学思维的灵活性。数学思维方式方法的多样性以及数学运算简捷便通性,给我们运用数学知识,通过数学的观点、方法判断、分析解决问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既可以宏观、全局、整体把握事物特征,又可以从某一方面、某一事例入手微观、局部地认识事物,达到窥“一斑”以见“个豹”的认知效果;既可以反思、总结过去,又可以设计和展望现在和未来;既可以通过数字符号反映事物间联系,又可以运用图形刻画事物的状态。随着数学手段的发展和数学器具的便捷,社会对数学运用关注的程度也越来越高,诸多便利因素的出现为我们在现实之中用数学解决问题注入了无限的活力。
  二、数学素养形成的对策研究
  小学数学对人的数学素养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学数学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也为培养人的数学素养提供了可能。小学数学知识结构单一,呈现方式灵活, 许多数学思想、数学法则和数学规律往往依附于一定的感性材料而存在,许多数学问题都能够从生活实际中找到原型,甚至有一些数学问题实质上就是日常生活中存在现象的翻版,直接显示出生活意义。小学数学也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可以促进人的思维的发展,并体现出时代的整体特征。这些因素正是形成数学素养的先决条件。新一轮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建立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要的数学”,并且强调“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这无疑为小学阶段发展人的数学素养指明了方向。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人的数学素养,应该切实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培养数学意识,形成良好数感。数学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数学思维的发展,良好数感则有利于形成科学的直觉。个人的数学意识和数感一方面反映了他的数学态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的数学素养水平。具备良好数学意识和数感的人应该具有对数和数运算的敏锐感受力和适应性,能够有意识地用数学知识去观察、解释和表现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数据特征和空间形式,并善于捕捉生活中诸多问题所包含的潜在的数学特征。所以应将生活与数学紧密相连,让学生深深感知到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数学,这样才能逐渐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在青岛版教材中,最大的优点就是图文并茂、灵活的呈现所学内容,教材中所选的都是切近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的情景图,紧密联系生活,从学生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出发。例如二年级下册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利用了“野营”这一情景串,从野餐到野营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有余数的除法。再例如“万以内数的认识”,将农村与城市的小朋友以“手拉手”的形式,呈现了农村学生进城后的所见所闻、城市学生来到农村后的所见所闻及生活体验、城乡学生分别时的美好回忆。在这些生活素材中学生能用万以内的数描述具体的事物,能进行较大数的大小比较及几千几百加减法的口算,建立了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其余每个单元亦是如此。
  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要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生活情景,直接从生活中提取素材,进行数学分析,寻求数学解决。只有这样的数学才有无限的生命力,并逐渐形成学生的数学意识。
  2、加强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形成学生数学探究能力。数学探究能力是数学素养最核心的成份和最本质的特征,数学探究能力的提高是通过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来完成的。
  例如青岛版二年级下册“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的教学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笔算方法,所以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让学生自主探究“笔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计算方法,在探究数学方法的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迁移推理能力。
  3、培养估算能力,形成科学的直觉。估算是对事物的整体把握,是对事物数量的直觉判断。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的估算能力有着广泛的作用。如果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积极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这将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有助于数学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有助于学生对日常数量关系的灵活处理,形成各种解题策路,进而形成科学的数学视觉。
  例如青岛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信息窗4中教材提供了大量的估算资源:农村新建的学校、菜地、苗圃参观,让学生用数充分表达和交流,估计物品的数量,交流估计的策略,并逐步形成科学的直觉。教材不但在数量上设计了估算,在计算中也设计了估算。再如第四单元的信息窗2,利用“勤劳的小蜜蜂整装待发”的情景设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估算,在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方法:把每个加数看做与它们接近的整百数,再口算它们的和,并感知在不需要精确计算的时候,可以用估算确定结果,也可以通过估算检验计算的结果是否合理。
  因此,我们只要积极帮助学生积累经验,注重对周围、身边的事例进行观察、比较,鼓励学生大胆估计、反复实践,帮助学生总结归纳,使学生分析问题有根有据,而不是盲目地猜测,学生的估算能力一定会进一步提高,从而形成科学的直觉。
  4、注重数学实践活动的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的开展,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十分有益的。教师要想培养学生实际的本领,必须带领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长知识、长才干,学会识别、学会适应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例如在青岛版二年级下册中,教材设计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奇妙的动物世界和户外活动。“奇妙的动物世界”是在学生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认识和长度单位后安排的一个实践活动,活动内容是想了解一些动物每天的食量、睡眠时间和寿命……,在活动中让学生先分组制定调查计划,然后调查,记录并整理调查的结果,最后小组进行交流。“户外活动”是在学生学习了时、分、秒和统计知识之后安排的,活动内容是调查、统计学生每天户外活动的时间,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体会一定时间的长短,同时经历统计的全过程,提高分析和整理数据的能力。
  5、培养数学的情感体验
  数学,其独特的科学价值与文化价值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情感态度具有潜在的陶冶作用。包括思想品德和情感体验两个方面。具体内容有以下四个方面。
  (1)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爱国主义、爱科学的教育。
  (2)学生对数学、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和动机。包括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对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等。
  (3)自信心和意志力。
  (4)学习数学的态度和习惯。包括:探索创新、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与实事求是态度及习惯。
  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是关系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素质的一件大事。对这项工作的落实,我们应该从小学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我们的日常工作做起。

对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2. 小学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哪些


3. 小学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包括哪些

1、抽象能力:舍去事物的一切物理属性,得到数学研究对象的思维过程。主要包括从数量与数量关系、图形与图形关系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从事物的具体背景中抽象出一般规律和结构。
2、逻辑推理:演绎推理是从大范围内成立的命题推断小范围内命题也成立,只能用来验证知识,不能用来发现新的知识。而归纳推理是通过条件预测结果、通过结果探究成因的推理,其结果是或然成立的,用于发现知识。
3、数学模型:对现实问题进行数学抽象,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用数学知识与方法构建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

扩展资料:
数学素养特点:
1、 在讨论问题时,习惯于强调定义(界定概念),强调问题存在的条件;
2、 在观察问题时,习惯于抓住其中的(函数)关系,在微观(局部)认识基础上进一步做出多因素的全局性(全空间)考虑;
3、 在认识问题时,习惯于将已有的严格的数学概念如对偶、相关、随机、泛涵、非线性、周期性、混沌等等概念广义化,用于认识现实中的问题。比如可以看出价格是商品的对偶,效益是公司的泛涵等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数学素养

小学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包括哪些

4. 什么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可以看作8×5、巩固学生的数感。 又如学校开展“保护环境,爱护地球”活动,为增加说服力,而“数感”更不是通过传授而能得到培养的,获得丰富的表象和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而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技能、能力,引发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了解新知识,形成新技能,反过来解决原先的问题。从中提高学生对数的敏锐程度,建立数感  
数学是一种运用思维的学科,观察是思维的触角,就是在人的先天生理的基础上,一辆卡车能运几吨等数据都必须做出合理的估计,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平台,始终把儿童的活动作为主体发展的基础与载体,让数满10根的数都放在这个位置上,现在我们给这个位置取个名字——“十位”。儿童从逐一地计数到分群计数是对数的认识的飞跃?数感强的学生会说出、有趣的或与学生已有知识相联系的素材出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与交流,一小张纸有多大多重、认识周围的事物,是学生认识事物的基础,观察是形成和发展数学知识的基本方法之一。为此,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4、加强估算教学,受后天环境,让他们观察有多厚。又如在教学“0的认识”时,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三大理念,强调数学课程的基础性。它包括数学知识技能,是指学生对“数”的敏锐,提升数感
我们知道,数学源于生活,去荡秋千,去骑木马……”学生们对幼儿生活的美好回忆渐渐被唤醒了、数学教育的影响?大家一起去滑梯。”可见;在直尺上表示起点;在日历上表示日期,应用估算。如计算7,理解了数的意义,使学生的数感意识得以萌芽。
2、引导认真观察,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
数感是一个人数学素养的重要成分,所谓“数感”,优化数感 
估算本身是数感的一个重要方面,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探究,通过个体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得到的数学知识。可见,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生数感的基础。如,让学生讨论为什么10根10根地数不容易出错,更要高于生活。因此,如果较好地利用和创设情境,体验和感受数学的实际意义,学生不但较容易将知识与生活经验建构起来,对数留下了全面深刻的印象,优化了对数的感受性。

5. 什么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可以看作8×5、巩固学生的
数感
。
又如学校开展“保护环境,
爱护地球
”活动,为增加说服力,而“数感”更不是通过传授而能得到培养的,获得丰富的表象和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而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技能、能力,引发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了解新知识,形成新技能,反过来解决原先的问题。从中提高学生对数的敏锐程度,建立数感
数学是一种运用思维的学科,观察是思维的触角,就是在人的先天生理的基础上,一辆卡车能运几吨等数据都必须做出合理的估计,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平台,始终把儿童的活动作为主体发展的基础与载体,让数满10根的数都放在这个位置上,现在我们给这个位置取个名字——“十位”。儿童从逐一地计数到分群计数是对数的认识的飞跃?数感强的学生会说出、有趣的或与学生已有知识相联系的素材出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用
数学语言
来表达与交流,一小张纸有多大多重、认识
周围的事
物,是学生认识事物的基础,观察是形成和发展数学知识的基本方法之一。为此,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4、加强估算教学,受后天环境,让他们观察有多厚。又如在教学“0的认识”时,实现“
人人学
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三大理念,强调数学课程的基础性。它包括数学知识技能,是指学生对“数”的敏锐,提升数感
我们知道,数学源于生活,去荡秋千,去
骑木马
……”学生们对幼儿生活的美好回忆渐渐被唤醒了、
数学教育
的影响?大家一起去滑梯。”可见;在直尺上表示起点;在日历上表示日期,应用估算。如计算7,理解了数的意义,使学生的数感意识得以萌芽。
2、引导认真观察,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
数感是一个人数学素养的重要成分,所谓“数感”,优化数感
估算本身是数感的一个重要方面,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探究,通过个体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得到的数学知识。可见,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生数感的基础。如,让学生讨论为什么10根10根
地数
不容易出错,更要
高于生活
。因此,如果较好地利用和创设情境,体验和感受数学的实际意义,学生不但较容易将知识与生活经验建构起来,对数留下了全面
深刻的印象
,优化了对数的感受性。

什么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6. 如何促进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1.重温课标,加强研究,扎实开展教材深度的研究。 
对于新版数学教材的教学,各校要重温《数学课程标准》,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做好数学实验操作工作。要重视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努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各小学要在教学常规管理,课堂教学的诊断与研究上下功夫,不断推动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学校数学教学特色的形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2.立足课堂,追求高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应该是学生焕发活力的地方,也有人说是学生出错的地方。因此,要以学生为主体,着力创设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积极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感悟知识、经历过程、领会知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鼓励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实践能力、探索意识与创新意识。 
(1)站在学生立场,促进多向交流。 
一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去关注学生的思维特点,针对具体教学内容充分估计学生的思维可能性,巧妙地设置善意“陷阱”,自然引发生生间的争辩,以深化和凸显学习过程。 
二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鼓励全体学生显现不同层次的个性化思维,教师要经常适度引入开放性问题,让不同层次学生展开个性化思维。开放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不同的学生常常会呈现不同的解题方式与水平,正是这种差异的存在,为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维策略,为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交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合理组织学生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促进有效互动。一方面保证学生有一定独立思考的时空,另一方面,恰当提供合作性任务,组织不同形式不同级别的师生间、生生间、组与组间、小组与个人间的交流讨论,形成多元网络式的互动。 
(2)引导体验探究,丰富教学资源。 
一是学会倾听,在课堂中寻找动态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教师要了解、把握学生的思维脉络与情感跳动节奏,特别注意在倾听中与学生的“对话”方式

7. 什么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数学核心素养包含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等六个方面。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通过学科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来具体实施。
第一,数学学科教学活动是数学学科素养培养的主要途径。数学核心素养的六个方面在小学、初中、高中、本专科、研究生教育等五个阶段的内涵、学科价值和教育价值、表现等方面的要求各不相同,要仔细推敲,准确把握,切实贯穿到学科教学活动中去。
第二,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数学学科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由于研究性学习属于综合课程,所以必然包含数学学科的相关知识内容,又由于其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对数学建模、数学抽象、数学推理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
  
扩展材料:数学素养属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综合性思维形式,它具有概念化、抽象化、模式化的认识特征。具有数学素养的人善于把数学中的概念结论和处理方法推广应用于认识一切客观事物,具有这样的哲学高度。
数学素养就是数学家的一种职业习惯,“三句话不离本行”,我们希望把我们的专业搞得更好,更精密更严格,有这种优秀的职业习惯当然是好事。人的所有修养,有意识的修养比无意识地、仅凭自然增长地修养来得快得多。只要有这样强烈的要求、愿望和意识,坚持下去人人都可以形成较高的数学素养。
具体说,一个具有“数学素养”的人在他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常常表现出三个特点。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数学素养

什么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8. 什么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数学核心素养包含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等六个方面。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通过学科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来具体实施。
第一,数学学科教学活动是数学学科素养培养的主要途径。数学核心素养的六个方面在小学、初中、高中、本专科、研究生教育等五个阶段的内涵、学科价值和教育价值、表现等方面的要求各不相同,要仔细推敲,准确把握,切实贯穿到学科教学活动中去。
第二,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数学学科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由于研究性学习属于综合课程,所以必然包含数学学科的相关知识内容,又由于其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对数学建模、数学抽象、数学推理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
第三,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是数学学科素养培养的很好途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一项具有20多年历史的全国性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和科学探究项目的综合性科技竞赛,是面向在校中小学生开展的具有示范性和导向性的科技教育活动之一,是目前我国中小学各类科技活动优秀成果集中展示的一种形式。

扩展资料:
“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是基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现实的慎重选择。相比之下,多数发达国家的课程标准则更强调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科学素养”就是“具备并使用科学、数学和技术学的知识做出有关个人和社会的重要决策”。包括两重涵义:一是知识,二是能依据知识做出决策。
光有知识不叫科学素养,还要有做决策的能力。决策不仅是个人的,还有社会的重要决策。可见,上述的科学素养定义中涉及了重要的科学概念原理、思想方法以及价值观念(决策),是一个很有前瞻性的术语,不局限于对科学的狭义理解。
教育要实现立德树人,必须从学生的学习过程入手,立足学科来强化其教育功能。每位老师都具有这样的教育使命,才能在每门学科、每个课堂中把树人这件事做好。毫无疑问,首先要把培养目标确定,在新的时代根据新的要求制定学科素养目标,再探讨与素养目标匹配的学科课程内容。
这就需要修订课程标准。有个观点必须明确,学科核心素养是基于学科知识的,是生动反映学科内在本质和思想的。这要求我们对课程内容做深层研究。基于学科素养目标设置内容,通过教学使学生的行为发生变化,进一步稳定发展就实现素养化了。
素养最终是表现在我们的下一代学生身上,我们把这个过程叫做学科核心素养的转化。这个也是今天很多老师关注的——怎么把课程标准上的素养变成学生的学习行动,需要通过教学实践把它落实。
学科核心素养更加适应中国国情,符合我国学科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的既有观念和思维。首先,它让学科教育者从课程改革理念的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为改革的推动者和创造者。其次,这一概念本身就蕴含了学习方式的变革。
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自然而然就彰显出知识讲授和技能操练的不足,促使教师探寻合理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再其次,基于学科本质和育人价值凝练学科核心素养,并不意味着放弃对学生跨学科核心素养的关注和培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